补强后卫短板,腾出锋线位置,福建下赛季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吗?
我觉得会有一定的改善,但名次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福建队大王王哲林拿了mvp,一定程度体现了他的实力
2,上赛季在他的带领下时隔7年重回季后赛,先是在吉林队上拿下首分,随后对上了辽宁队,总所周知的是,辽宁队有亚洲最强后卫,这大大体现了福建队后卫线的缺乏。随后便连输3场遭淘汰
3,如今cba的大局面前,有广东,辽宁,新疆,北京,这些豪强在面前,要想进一步提高战绩,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更大的补强,不单单是后卫线
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你知道是谁吗?
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
陈益(?-1595年),字裕,广东东莞北栅人。祖父陈敬,明世宗嘉靖间官广西左江兵备道按察使司佥事。父廷对,县庠生。长兄陈履,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陈益性淳朴、直率,沉默寡言,不好奢华,不随流俗,因自号素讷。明万历八年(1580年)乘船至安南(今越南),得番薯种及铜鼓,明万历十年(1582年)归。先将番薯植于花坞,继在祖父右方土名小捷衙前租地三十五亩雇工植薯。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卒。遗嘱每年祭祀,必用番薯。
中国古代粮食种植产量低,以水稻小麦等为主,番薯引进后大量种植,成为主要粮食替代物,有效缓解了底层民众粮食难题,有利于人口增长。
番薯,又叫红薯,原产于美洲,西班牙人因为东南亚的殖民地粮食产量不够,因此便将红薯引入其殖民地。然而传入中国,则是在明朝万历时期传入中国的。番薯的引进,有一个商人居功至伟,这个人就是福建人陈振龙,他首次将红薯引入中国,确切说是中国的福建省,随后中国多数省份的红薯,都是从福建引进来的。
陈振龙(约1543-1619年),福建***乐县青桥村人。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只好到吕宋岛经商,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经商。在那里发现了红薯,味道甘甜,产量大,并且美味无比。但是西班牙***不许红薯出口,对外出人员更是严查,陈振龙想了个好办法,将红薯藤缠在吸水的绳中,然后骗过检查,渡海带回福州栽培,红薯因此传入中国。
意义
红薯的引进,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粮食不足的问题,在其引进后的100多年间,中国的人口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在明清时期饥荒的年代,红薯的作用更是凸显,很多人因为红薯而得以存活,陈振龙因此获得了“甘薯之父”的美称。
因此,我们应该向这位福建商人,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致敬!
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地瓜等。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
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
红薯在今天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方言区,因此有了前面提到的很多别名。
不过,番薯其实并不是中国的土产,它在中国的种植历史也只有短短几百年而已。
红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在15世纪末发现美洲,之后,番薯也被欧洲人所认识,并随着殖民者的足迹先后传入欧洲、东南亚、日本和中国。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番薯传入中国,大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其传入之途径,一说来自菲律宾,一说来自安南(越南),一说来自琉球群岛。
明朝苏琰在《朱薯颂》里写道:“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
可见,番薯最早被引入广东一带,根据成书于宣统年间的《东莞县志》记载:万历八年,即1580年,一位名叫陈益的东莞海商把红薯引入国内。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番薯就已经传入中国,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番薯作为口粮的重要活命价值。
“他的贡献在当时不亚于‘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谁这么牛?他便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明代东莞虎门人陈益。400多年前,他冒着杀身之祸从越南引进番薯,并在虎门栽种成功,为我国开辟了粮源,缓解了当时的饥荒,贡献不言而喻。古遗嘱番薯相祭据考证,番薯原产于中南美洲,十五世纪末传入欧洲和东南亚。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通过考证调查,于1982年《农业考古》第二期发表论文指出,虎门是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陈益则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这一说法被学术界认同和接受。据史料记载,陈益是虎门北栅人,生年不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正要开船时,多艘越南官船载着多名酋卒前来缉捕他。在这生死关头,中国船员趁着海上风急,高升船帆,开船疾驶,成功逃脱了追捕,将番薯种带回虎门。当时,陈益还不完全了解番薯的栽种过程,只能将其埋在花坞里。不久,番薯在花坞中长出嫩芽,慢慢伸出长长的薯藤。一天,陈益家的一名仆人见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将那根薯藤拉出来,随手一掐,谁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断了。仆人一时惊慌失措,生怕陈益责怪她,赶紧将那根被她掐断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坞里的泥土中。谁知多日后,那根薯藤长出了新芽,陈益发现后非常惊喜,仆人这才“坦白”了经过。陈益不但没有责怪仆人,还赞她“帮了大忙”,从此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种植技术。接着,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临终时写下遗言,嘱咐后人,每年春秋二祭要带番薯一对来祭奠他。据杨宝霖考证,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陈益的后裔每年前往扫墓时,仍用红皮薯作为祭品,并写上“红薯一对富胜千箱”8个字。今墓前种着番薯根据杨宝霖发在《农业考古》上的论文,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陈氏墓群旁的番薯地便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引种番薯的地方。1989年,陈氏墓群以及番薯地遗址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虎门北栅社区对陈氏墓群进行修葺,修后的陈氏墓群总面积达到600多平方米,陈姓后裔在墓群周围栽种了数百棵龙柏。此后,每年清明节期间,均有当地居民自发来此拜祭。前日,记者来到陈氏墓群。该墓群共有4座坟墓,分别葬着陈益的祖父、陈益夫妇等陈氏族人,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墓群的墓台前,种植着一小片红薯。墓群的一边,竖着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提议:修建公园纪念陈益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为此,虎门镇多位文化界人士提议,将陈氏墓群文物保护单位范围所属的土地预留出来,在此修建陈益纪念公园或中国农业遗址公园。园内竖立陈益雕像,并将陈益冒死引种番薯的故事通过群雕组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文化界人士还提议,可以在陈益原种植番薯的地上栽种番薯,以告知游客和市民这是中国第一块番薯地。并倡议当地酒家食肆制作以番薯为特色的虎门美食,让游客在品赏以番薯为原料的美食之余,记住陈益这位虎门名人,同时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