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市场的发展前景怎么样?你怎么看?
目前全球主要厂商包括Herbalife、Nestle、Abbott、SlimFast (GPN)、Premier (BellRing Brands)等,主要厂商份额占比超过45%。
从全球地域分布看,主要的销售区域是北美,北美代餐奶昔市场占据了全球总市场约36%,其次是亚太地区,占全球总市场约32%。
恒州博智调研《2021-2027中国代餐奶昔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报告研究中国市场代餐奶昔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重点关注在中国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全球及本土代餐奶昔生产商,呈现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代餐奶昔销量、收入、价格、毛利率、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本文也同时研究中国本土生产企业的代餐奶昔产能、销量、收入及市场份额。此外,针对代餐奶昔产品本身的细分增长情况,如不同代餐奶昔产品类型、价格、销量、收入,不同销售渠道代餐奶昔的市场销量等,本文也做了深入分析。历史数据为2016至2021年,预测数据为2021至2027年。
代餐类的产品,是为了吃饭方便,绝大多数所谓的减肥成功,并不见的就是吃代餐瘦的。
相较于食物,代餐比食物分量少。食量慢慢小了,有些人瘦了,就说是因为吃代餐瘦的,其实并不然。
市面上把代餐效果宣传的过夸张了。
代餐不是减肥药,不是吃了就瘦的,要减肥还是需要饮食的各方面搭配,3分练7分吃,既要补充身体的营养,又可以瘦身才更好。
网络时代这么发达,产品的多样化,任何东西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需要理性对待!减少对自身的损伤。
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合理的搭配,相辅相成的。用好了就是帮助,盲目用,结果可想而之。
肉不是一两天长得,自然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瘦的。瘦的同时健康才更重要!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许多人可能连坐下来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而繁忙的生活也催生了许多健康问题,如肥胖、肠胃炎等。为了保持健康,许多人开始了减肥瘦身或运动健身。在这种社会风潮中,代餐食品应运而生。所谓代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代餐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粥等。
肥胖问题困扰不断 疫情加速代餐成为首选解药
据权威杂志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2018年中国健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肥胖率再度飙升到17%。
疫情期间,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呆在家里而体重上升,由此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更关注怎么健康减肥。同时,健身房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都暂停开放,使人们减肥的中心放在“健康饮食”而非运动。
跨界巨头争相入局
百事在2020年6月发布了一款桂格品牌的代餐奶昔产品“低卡控”,并称“代餐市场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以及消费者对代餐产品的兴趣度提升”,是其进军代餐市场的主要原因。而早在2020年年4月,雀巢就推出了新的代餐品牌NesQino(诺萃怡刻),而这已经是其推出的第三款代餐产品了,前两款分别是雀巢健康科学旗下的OPTIFAST和雀巢中国旗下的Build U。
除了巨头入局外,中国代餐市场也少不了初创企业活跃的声影。根据烯牛数据查询,2019年起,中国代餐行业的初创企业接二连三获得资本的青睐,说明行业风口已至。
千亿市场待挖掘
CBNData发布的《天猫食品行业趋势报告》显示,代餐食品已经成为全民的大趋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消费占比接近五成,从销售体量及消费者人数上,代餐食品的整体销售均有着稳步的增长且呈现大于50%的增长率,代餐食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其中85%的消费者购买代餐的原因是因为健身,在2018年,95后取而代之90后,已经占据主要消费者地位。管住嘴、迈开腿,年轻人的健康意识正在改变着消费的格局。
2019年天猫和京东等主流电子商务渠道的代餐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增长率超过35%。2020年因疫情催生了更大的需求,代餐食品市场规模有望翻倍。据欧睿国际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代餐市场达到661.6亿美元,其中,中国达到571.7亿人民币,预计2022年中国代餐市场会达到1200亿人民币。